大家晚上好,很高興又來和大家做分享了。關于這次我為什么會分享的主題是這個呢?而且還會有人問我很多問題,例如說為什么我的主題是那么的分散,之前有分享過EDM也有分享過廣告的。其實是這樣,因為我曾經去過不同階段的獨立站公司,有0~1的公司,也曾經去過相對成熟的品牌公司,我是讀國際經濟與貿易畢業的,曾經做過B2B,后來是覺得訂單越來越零碎化,所以我就轉做B2C。
今天我主要是分享一下我在Facebook投放經驗上面的一些成長,想通過自己的親身例子和感受,和大家分享一個投放的成長史,這里面會有我踩過的一些坑,還有在職場上遇到的一些真實事情,是一個很真實的經歷。
首先關于薪酬這方面,之前出海筆記的公眾號也有做過一篇薪酬調研,用我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說,確實做獨立站的起薪會比做其他的平臺要高。但是獨立站的門檻也是比其他的要高,難度要大。
關于Facebook投放的薪酬,大家可以去看一下,其實對于剛入門的小白來說,只要有爆品,收入還是很可觀的。以前聽做站群的朋友,他們的收入也是很高的,當然現在做爆品爆起來的機遇是比以前要低了。現在很多人其實在花錢的時候花得膽戰心驚,花出去的錢也怕收不回來,花的出去又怕回來的流量很少,或者說轉化很低,也很難向老板交代。這些薪酬的話,也是僅供參考。
關于品類,我這里的數據是 Facebook廣告不同品類的平均轉化率,我覺得這個數字還是有點虛高的,其實在實踐中大部分做的比較好的都會在平均線以下的,這種數據有一個誤差,客單價的不同也會導致它的轉化ROI不同,之前也有一些群友會問ROI,這個概念就是ROI跟ROAS類似,你的ROI看起來很高,不代表你的盈利就很高,在出海筆記社群里面和大家已經討論過很多次,我這里也不再多說了。
投放系統越來越智能——基層競爭大
從剛入行到現在,我對轉化轉移,對投放的看法的轉變是這樣的,就是Facebook投手的起薪相對來說高一點,隨著現在投放系統越來越智能,越來越傻瓜式,所以底部的競爭是很大的,現在做初級廣告投放的底薪是有下降趨勢的,所以作為廣告投手也一定要有危機意識,而不能只局限在用慣性的思維去做投放。
因為廣告學會告訴你一套打法并不能走遍天下,所以外面有很多培訓課程說的打法,每次下面都會褒貶不一,這里我就要客觀的說一下,其實很多打法都只是一種參考,因為它并沒有去結合到你的產品,還有你的受眾,而且不同的人操作對于產品的熟悉度的不同,操作出來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,甚至說一模一樣的素材,一模一樣的受眾什么都一樣的情況下,不同的人上不同的廣告賬號都會有廣告數據的差別,所以這個廣告玄學的道理就是這樣,如果一套打法也可以打全內幕的話,投放的工作意義也沒有了。
在我日常的工作中,也會將別人與自己相結合,找出適合自己品類的打法,我覺得每個人應該都要有自己的一種打法,所以也不怕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,大家是互相進步的。
投手的成長之路
關于我的成長之路,現在我會有工作中的一些片段給大家去分享,今天的分享是比較真實和有趣的。
首先是我的懵懂之路,一開始是一臉懵逼什么都不會,可能公司里面是新創建這一個項目,當時因為很急著轉行,所以我就去了,又看到薪酬還可以,老板會給一些課程看,然后看一下后臺界面就要開始自己做了,哪里懂得調研,那時候就可能看一下受眾分析,都覺得好厲害自己能找到這個位置。當時BM的限制沒有現在嚴格,現在回想起來,如果當時我遇到現在BM注冊的問題,在還沒有投放前就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去弄。
在這里還要插一下,當時還要自己學習建站,opencart 、WordPress和shopify的建站,之前也是有接觸過的,從我一個新手進入的角度來說,shopify是最適合新手上路的,我用過這么多個界面來說,shopify的界面還有操作難度也是最低的,但是當時老板出于成本,最后選擇了opencart,選擇這個的弊端是在國內沒有找到很多人交流的,后來我還是轉回了用shopify。
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,但是也是在這個時期鍛煉了我的自學和思考能力。獨立站的自由度,引流方式的多樣性也讓我覺得很有意思,覺得自己好像很多事情都可以做,但是又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做什么,我覺得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想法,我覺得你們也可以嘗試一下,因為獨立戰是一個很有趣的渠道,很有趣的平臺,所以這也讓我奠定了以后做這一行的方向。
廣告后臺并不復雜,更多的是經驗的積累,如果有人帶著你,一周你可能都覺得自己已經學會了,但是實際上的操作和理論很多是不一樣,這個是要靠時間和項目經驗去積累。同時我也意識到學習分享的重要性,也認識了一些樂于分享的朋友,我也會一直鞭策著自己要努力做一個有輸出有價值的人。因為我當時也是遇到過什么都不會,會有逮著一個人就想問的想法,但如果問的太多,也會打擾到別人。這里插播一下,我也有關注小魚兒的公眾號,當時覺得他寫的就很詳細,我從那里學到了很多,這是我比較深刻的一個公眾號。
這次的分享會涉及Facebook投放的部分,所以其他的工作就不過多的去描述了。考慮到這次的分享會有一些剛接觸Facebook廣告的朋友,我就把一些開Facebook廣告需要的硬件準備列出來。
首先你要有一個穩定的Facebook個人賬號用于申請bm的,根據2021年7月最新的政策,一個個人賬號最多只可以申請兩個BM,可以理解為先弄一個個人號,以個人號作為代表去開bm,并且現在bm越來越嚴格了,需要有自己的營業執照去綁定你的域名,我之前在公眾號是有分享過給大家的,還是在上次的 iOS14分享過。Facebook page關于投Facebook廣告是一定要有一個page的,大家去這里創建一個page就可以了。
還有一些路徑我也會寫出來,可能是我在PPT做的不是很好,BM就是business manager,是一款Facebook免費的工具,相當于放廣告的一個載體。日常可以看到一些資產上面,剛開始覺得蠻復雜的,如果你不會的話,會覺得有很多權限在弄來弄去,不知道自己在干嘛。關于這種概念更多的話,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我之前公眾號也是有寫過的。
關于瓶頸期,每天打開廣告后臺,當你已經學會了怎么投廣告之后,其實也沒有很難。每天打開廣告后臺看數據,也大概知道什么時候要關一條廣告,或者說你在公司有一個領導是保姆級教學的,可能還要按照他的要求去上一定量的廣告,并且針對CPC和CPR等指標去優化,對廣告進行調整,做圖,做廣告素材,對表現好的廣告進行貨量。這種時候其實責任是相對最輕松的,因為上面會有leader頂著你,表現不好還會有人和你一起去分析。
在這一個階段,其實最煩心的是和設計協商素材的制作沒有很成熟,因為自由是相對的,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總結素材和復盤做簡單的優化。這個時候做素材總是會有很多怨言,覺得設計的輸出和自己想象的不是一回事,自己又覺得年少氣盛,雖然現在也很年輕,就會要求leader去協助我去制作一個高效的溝通流程。
現在回頭想起來,這個是和設計上的溝通,沒有制定好一個共識的模板,有時候大家聊天不是在一個點子上。如果自己的ps能力很好的話,自己去做素材是最好的。現在我也知道在做一個需求的時候,要精準的表達自己的需求,圖片制作,甚至是視頻素材的制作,都是可以很具體表達出來的。
很多時候覺得運營投放是有價值的,每天上架做活動,沒有燒錢的壓力大。我曾經也做過運營,不涉及投放的時候,曾經有一次這樣的內部對話,所以說運營跟投放仿佛是天敵一樣,換位思考是很重要的。
我曾經在一家公司任職的時候,老板是和我說過,投放跟運營的職能會分開,問我更偏向于哪一方面,最后我選擇了做運營,在做的過程中,會發現如果只負責戰略運營,沒有負責廣告投放,站內肯定是沒有辦法精細化做到極致的,而且很多優化是需要和投放去商量,還有和市場部社媒去商量,正是因為我有親身做過,兩個崗位集中在一起,崗位是分工過來的,所以這種強制的換位思考,也讓我覺得運營和投放之間不應該是踢皮球的關系,而是二人三足的關系,具體是為什么下面也會有講到的。
關于運營和投放,如果集中是一個人,優點是省去了運營和投放的溝通時間,因為有效的溝通其實是需要浪費彼此時間的,缺點是工作量大,因為這個崗位融合了每一個環節,所以沒有辦法做到很極致,畢竟人效就在那里。
在目標市場一樣、產品一樣和裝修主題都一樣的情況下,我是怎么樣做到廣告ROI比同事高兩倍的。職場上確實存在著優勝劣汰的事情,有一些公司甚至對投放實行末位淘汰制,當然我目前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公司,但我的看法是這個世界上有第一就要有最后,但是最后一名我們要看他是不是盡力了,因為從勤奮到方法上去考量一個人,所以如果自己帶團隊的時候,我是會更看重這方面的,如果你勤奮是夠的,方法是不對的,那就要判斷他是不是有悟性可以點撥,如果沒有,我也會覺得很抓狂而失去耐心,可能最后一名的他本來就不是很適合這類崗位。昨天剛好和我以前的老板有聊過天,他有跟我說,在團隊上如果遇到不合適的人,我以前覺得把他搬走是很殘忍的事情,但是他跟我說最后一名可能是不適合這個崗位,勸他離開這個行業,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負責。
這個也是我昨天晚上突然聽到這樣的觀點,我也會反思一下,以前我會覺得這是在pua,但現在我覺得是因為自己也站在不同的高度上去看這個事情,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。現在市場上其實找到稱心如意的廣告投放并不是很容易,所以在做每一個錄用和放棄的決定的時候,還是要三思一下。
關于做投放是不是真的只局限于在上廣告和聽安排這個問題,作為一個高級一點的投放,當然到現在我還不是很好意思說自己很高級,但是我還是很期待、很開心能夠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,把自己走過的坑和關于廣告投放的思考告訴大家。
相對比多產出的投放策略和優化技巧這類的干貨,我們更重要的應該是想要讓大家認知投手真的不只是做廣告、上廣告的一個機器人,和在淺層的按照上級要求去優化廣告,我覺得大家是需要思考的,因為我的“對手”其實就是我剛剛說的故事,怎么在同行中同一家公司同樣產品的那個故事,他在播放經驗上和年資是比我更豐富的,而且他是更專注于在這一個領域,而我還混雜了做運營和做投放。
我能夠戰勝他的原因是我比他管得更多,我從素材到網站布局上的配合,都是由我自己精心思考的,他只是單純的從廣告端上去優化,我覺得這個也是投放的一個大忌,也可以說是吃老本,尤其是做站群打法,他們是更關注的就是廣告端,而沒有關注落地頁。用一套打法打天下的模式,在鋪貨還有測評上面或許有效,但是在垂直類目上,失靈的可能性就更大了。因為優化完廣告,你就會發現公司的品類都測完了,沒有報了,那時候就會覺得很迷茫,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樣做,因為基本上做垂直站還有品牌站,他們的sku是有限的,并不會像測評一樣不斷的源源不絕的來。
指數的數據優化
關于指標的數據優化是基于有了廣告數據后再去做調整的,在上廣告前比上廣告后的構思要多,因為數據的調整是很直觀的,點擊率低就優化素材,但是你沒有考慮初次上的素材就是一個相對容易出圈的素材。
作為一個廣告投放,尤其是獨立站的投放,是要很清楚從流量到轉化每一層的變量,淺顯點就是買流量的,我們在爭取用最優成本去尋找流量完成轉化,找到最優的成本就是找到對的受眾和對他們味道的創意素材,同時也需要關注落地頁,從我這個就能看出來,不管你有沒有兼顧在內運營的部分,從整個轉化來看,投放承擔的責任不單只是流量和創意,如果后面不管的話,怎么轉換路徑還是沒有完成的,所以landing page的設計也是很重要的,我會根據流量轉化的整個循環去優化我的投放,在做廣告投放前也會去調研,了解受眾人群。
我們會用到調查受眾的方法有什么呢?對于受眾來說,我首先要跟大家講一個概念,主要受眾和次要受眾主要是那些你感覺不太可能購買你產品的用戶,但是可以對你的主要受眾產生影響,并且在他們的購買決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群。
對于公司來說,通過廣告和促銷來去鎖定次要受眾是非常重要的,這樣他們才會對你的品牌有積極的態度,并且會影響你的主要受眾來購買你的產品。
次要受眾可以是任何人,比如小朋友,他的另一半,朋友鄰居甚至是同事,我們可以再舉一個具體一點的例子,比如佳樂士巧克力公司,主要目標受眾是8~12歲的兒童,但對于這個產品,它的次要受眾其實是母親,因為小朋友沒有消費能力,他是無法去買的,但他卻影響著這個媽媽給他買巧克力的決定。再例如,小朋友是未成年人,但他想要去購買一臺筆記本電腦,那也是要去說服他們的父母,讓他們有錢去購買,同時要考慮這個電腦,父母也會考慮是不是他們的經濟可以負擔得起的。
上面這兩個例子其實也是很值得大家去思考的,在這種情況下,青少年小朋友就是次要受眾。
另外一種方法還會從GA上面去分析, GA上設置了非常多的維度來對網站的用戶受眾進行分析的,大家可以根據數據分析的需要來查看,例如我可以從去GA上面看到我的網站的用戶年齡分布,如果在預算沒有很多的情況下,根據我上面GA這個例子,我就會排除18~24歲的用戶,把用戶按照25~45還是45~65去進行拆分的。
另外還可以從Facebook insight去分析,現在Facebook insight界面和功能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,我個人覺得以前是更好用的,參考的意義更大,現在的insight更多分析的維度只是看自己,所以我覺得是要和GA結合來看的。
俗話說知己知彼,也是可以從對手的維度去分析的,spy工具就會根據你的需求去搜索廣告,還有去報告競爭對手的一些活動,用ads spy工具去分析可以看到你的競爭對手是否有打Facebook廣告,還可以去了解他們的廣告策略,甚至可以看到他們的意圖,比如他們如何花錢和營銷以及更多的,但是Facebook官方是不是很喜歡這些工具爬他的數據,因為他自己有他的adslibrary了,所以很多工具都會掛得很快。我覺得用的比較長壽的就是power spy,他的工作原理就是把每個廣告都更新,發到他的數據處理服務器,在那里收集那些信息,被轉成可見的數據。還可以看到每個廣告的互動關鍵詞,還有它的落地頁,我也是覺得比較好用比較方便的方法。
如果你不想花錢的話,adslibrary加手工follow你的競對這個老方法也是很實際的,就是至今擊敗對手最長壽的一種方法,為什么這個方法有用呢?因為會根據Facebook的算法,根據你瀏覽過的內容給你打上一個興趣標簽。
在手動follow競對的同時,大家還要模擬出你要對這方面的品類很感興趣的樣子,你也可以去搜索一下關鍵詞。因為這個興趣其實是會生成的,在手機端的時候可以看到他給你打一些標簽,也可以自己刪掉的。我建議在工作中要有一個號是專門用來去調研競對的,另外一個號用來做廣告,這樣是可以拿來備用的。
AIDA模型
在講廣告前,首先要知道有一個理論叫做 AIDA,它分別代表的是什么?我已經用中文寫出來了, A是注意力,I 是興趣,D是欲望,A是行動。這個四個被認為是很重要的步驟。
如果要從這些步驟的維度去進行,第一時間就是引起他的attention,這個方面很多廣告會利用圖像來去刺激視覺效果,這可以讓你的廣告可以脫穎而出,并且給觀眾留下很深刻的印象。如果還想讓他們繼續要看下去,光看視頻是不夠的,因為視頻如果真的精彩他會看完,但是也要用一些文字去輔助,去吸引他的注意力。
第二個就是興趣,當你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后,就要想辦法去引導他們對你這個東西感興趣,可以通過建立一種需求,讓他們繼續看這個廣告,或者繼續了解更多,可以得到一些其他額外的不是這條廣告上面的東西。有時候一些人其實他可能并不是需要買這個產品的,但是你要給他灌輸一種概念,讓他覺得自己是需要的。第二種要試著給他建立跟你的個人聯系,因為他跟你建立了聯系之后,就可以通過暗示他們,或者做一些容易讓他們感興趣的,去暗示他們按照你的期望做的用戶軌跡去做。第三步,這個時候可能已經有很一大批潛在用戶,就是他們有點想購買你的產品,但還在猶豫期,這個時候在那種流失很大,因為有可能就一下就不買,我們的關鍵就是要讓他們完全確定自己的需求,覺得一定要買這個東西,那么他們下一步就會來到了行動,就會利用你的go to action 按鈕來去進行購買,完成整一個轉化。所以行動號召語應該在每一個廣告中都必須要有的,不管是以什么樣的形式去呈現,例如說特價優惠或者是免費禮品、限時折扣,這些都是來去觸發他們,讓他們能夠更快的去確定完成轉化的。
AKLPCP模型
這里放一個常規的漏斗,這個漏斗大家應該看過很多次了,這種傳播漏洞,我這次分享的就是在漏斗上的a-k-l-p-c-p,具體代表是什么也寫出來了,大家可以看一下這一個圖。這個漏斗就是我們把用戶從0~1認識我們,在漏斗上拆的更細,一開始從認識我們再到了解我們,再到產生一點點的興趣,繼而想購買的欲望步步加深,到最后下定決心要買。
這里面只有一個環節,我覺得是廣告投放可以稍微不多管閑事的,我將要購買到最后不買這個是戰略運營,要多花功夫的,因為從流程上的設計多做優化才可以,但是其他的 Facebook投放人員還是責無旁貸的,因為整個a-k-l-p-c-p的模型其實都是可以優化的,這個模型也是想要告訴大家鋪貨是為什么不好做,因為用戶永遠只有 P-P的過程,并沒有其他的環節,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做爆款的模式就只能不斷的去追爆品,沒有時間去做aklc的環節優化了,所以我一直覺得做品牌是一個理想目標,品牌毫無疑問是要砸錢的,但可以有底線的做一個垂直站的,要把這樣的一個小漏洞慢慢的去做起來。
廣告結構Facebook廣告的目的跟漏斗是一樣的,要了解每一個的含義,還有重點分析的指標。
在座的小伙伴也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把所有的目標都投放過一次,我這里就分享一下我自己投放的目標,這個是非App類的用到的投放目標,第一個是上層漏斗的brand awareness,因為是以相當低的成本去覆蓋廣泛的目標受眾,創建的是高度定向,并且選擇會看到廣告的人。
在精通技術的年輕受眾中提高他們的品牌知名度,其實這個brand awareness跟Reach的區別,這兩個的目標都是為了宣傳品牌,產品和服務,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在營銷讓看到你的廣告的人轉變成你的客戶,把他最大化我們的客戶價值, reach的目標其實是盡可能的向更多的人去展示廣告,和品牌認知是相反的,這兩者的區別,brand awareness的目標是為了最開始有可能記住你品牌的人去展示廣告,是利用智能算法,Facebook將確定最佳用戶和展示廣告的最佳時機。
另外為了讓別人記住你,其實會通過多次展示廣告的,主要考核的指標是 回想度。從價格來說,也是有做過測試的,Reach的設置頻次是選擇了一周兩次,為什么是兩次?是我看官方文檔說brand awareness算法上估算的廣告用戶回想度,就是兩天內訪問過的到底有多少人去記住你的廣告,所以用同樣都是二的頻次來去對比。結果brand awareness比reach的CPM要貴20%的。
我的優化心得是兩天內做一次優化,根據頻次然后優化的指標主要是看回響度,到了中層漏斗的階段,這個階段需要大量的策略,還有創造性的思維,需要充分去了解受眾是誰,因為剛剛我覺得是海投,并且要向他們展示你的產品將如何適應他們的生活方式,去觸痛他們的賣點。
Traffic為什么會這么便宜呢?原因是有兩個,第一就是一模一樣的受眾,根據Facebook的算法reach到的人群也是不一樣的......
以下部分完整版為會員專享,如果需要獲取的 2W+字完整全文,請加入出海筆記操盤手Club會員。
5 AKLPCP模型
6 實戰案例分享
7 落地頁優化
8 點擊率很高,但轉化很低怎么辦?
9 IOS14的影響問題怎么解決
-END-
出海流量的難題很多,比如獨立站冷啟動,廣告投放,SEO,紅人營銷,流量變現,用戶增長等等,需要有人一個個去攻破,? ?????
出海筆記將會作為這個牽頭者,我們接下來會按照主題分階段一個個去攻破,我們這個季度的主題為獨立站冷啟動與突圍。
接下來的操盤手分享包括:?
......
如果你是出海流量玩家,獨立站操盤手,出海創業者,想和我們一起攻破流量難題,認識更多出海操盤手,請馬上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我們。
? ? ?
作者:跨境小師妹 來源:跨境小師妹
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,不代表出海筆記立場,如若轉載請聯系原作者。